评估十二五 | 这五年,中国站稳“世界第一阵营”
■ “十三五”规划《纲要》审议是今年两会的重头戏
■ 五年规划,一方面是确保我国沿着预定方向前行的重要保障;另一方面如何适应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和要求,也继续理论与实践的总结
■ 中国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进入世界第一阵营;国防实力进入世界第二阵营; 国际影响力再上一个大台阶,真正扮演着世界大国的角色
■ “十二五”规划所列七大目标圆满完成,24个量化指标总体完成率达96分左右
■ 瞭望两会报道已启动,此“三大智库评估十二五”报道之一。点击关注瞭望微信。
文/胡鞍钢
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
“十二五”时期,中国如期完成各项目标,中国的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进入世界第一阵营,国防实力进入世界第二阵营,国际影响力不断增长,真正扮演世界大国角色。
具体通过“目标一致法”,逐一分析“十二五”规划定量目标,“十二五”规划所规定的七大目标均圆满完成,“十二五”规划所列出的24个量化指标,总体完成率高达96分左右,明显高于“十一五”规划86.4分的总体完成率。
五年来,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、贸易增长、投资增长持续低迷,所形成的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前所未有,以至于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4.8%一路下降至2015年的36.2%,2015年进出口出现负增长。然而,中国这艘经济巨轮仍能“稳中求进”,在改变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同时,也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发展。
国际视角:中国再上大台阶
随着“十二五”的结束,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,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,发挥着巨大的正能量,产生着多种正外部效应。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,针对“十二五”,可以首先从国际视角做出客观评价:
第一,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,进入世界第一阵营。
从经济总量看,按汇率法计算,我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9.2%上升至2015年的14.4%,比2010年提升5.2个百分点,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;按购买力平价法(PPP)计算,我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从14.0%上升至17.2%,比2010年提升3.2个百分点,平均每年提高0.65个百分点。预计到2020年,无论是汇率法,还是购买力平价法,中国的GDP占世界比重都会提高至20%左右。
中国从世界第二大贸易体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。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占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9.65%提高至2014年11.34%,提高了1.69个百分点,平均每年提高0.42个百分点。我国货物出口额占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10.4%提升到2015年的13.2%。我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超过13.6%,服务贸易也居世界第二位。
第二,我国科技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,进入世界第一阵营。
科技实力,指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、技术创新能力、科技投入能力、全社会使用最新技术能力之总和。具体的量化指标包括4个:国际科学论文发表量、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、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总额、互联网用户总数。
研究结果表明,每五年中国科技都会上一个大台阶。2000年中国科技实力占世界的比重为3.85%,美国是中国的7.01倍;2010年中国占世界的比重提高至16.00%,美国缩小至中国的1.31倍;2014年中国达到了23.49%,超过了19.30%的美国比重,相当于美国的1.22倍。其中,互联网用户、国内居民发明专利申请数都超过了美国,分别为2.41倍和1.70倍,我国研发经费投入、国际科学论文发表量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分别缩小至1.19倍和1.58倍。
需要说明的是,科技实力不等同于科技水平,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在迅速提高,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,从世界第三阵营进入第二阵营。
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发布的《2015科学技术与工业记分板》调查报告指出,2003~2012年期间,全球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每年递增约8%,美国累计增长50%,而中国则足足增长了3倍。据统计,仅2012年一年,中国就发表了40.9万篇科研论文,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。
全球前10%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被称为“优秀”论文,2012年中国约9%的论文进入这一行列,在比例上几乎和日本并驾齐驱,在数量上则比第三名的英国多出了约7000篇,位居美国之后。2015年11月25日,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《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》指出,中国已经是全球自然指数(Nature Index)第二大贡献国,显示了高水平的科研实力。显然在绝对量上中国对全球高引用量论文的贡献仅次于美国,但中国仍有增长空间。
第三,我国国防实力也上了一个大台阶,进入世界第二阵营。
根据瑞士信贷银行2015年9月发布的《全球化终结抑或更加多极的世界》研究报告,其所计算的一国军力指数,包括6个常规武装力量因素(军队人数占5%,坦克占10%,武装直升机占15%,飞机占20%,航母和潜艇各占25%)的数量和核武器。计算的结果表明,中国军事指数居世界第三位,排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后,但已排在日本、印度之前。尤其是,2015年“9·3”大阅兵充分显示了我国国防实力,也引发了全球关注。可以说,过去十几年,特别是“十二五”时期,中国国防实力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“十三五”规划《建议》中首次提到“国防实力上台阶”。
第四,我国国际影响力再上一个大台阶,真正扮演着世界大国的角色。
从国际视角来看,在“十二五”时期,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已经处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,成为世界经济增长、贸易增长、投资增长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申请量增长最大的发动机,也是国际游客人次及消费支出、海外留学生规模最大的来源国,还是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或其他国家领导人来访最多的国家,习近平主席、李克强总理2015年多次出访,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、软实力全面提升。
国内视角:实现七大“不平凡”
“十二五”规划《纲要》按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,设置了24个主要指标,为中期和后期评估提供考核标准。这是衡量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的创新之处,也是按照上述明文要求进行后期评估的客观依据。究其结果,可以体现出七方面不平凡成绩:
第一,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。
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.8%。尽管是25年来最低增速,但是高于7%的预期目标,这为实现其他目标和指标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;
二是五年期间城镇新增就业6431万人,大大高于预期性目标4500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1%,也在5%以内的目标之内;
三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上涨率为2.8%;
四是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,2015年末,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.3万亿美元,从长期以来的基本“双顺差”转为“一顺一逆”,即经常账户顺差、资本和金融账户(不含储备资产)逆差;
五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,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为7.5%。
第二,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。
一是需求结构明显改善,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46.3%提高至2015年66.4%,居民消费率上升,五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一番,年均增速达到近15%;
二是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,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6.21亿吨,超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.4亿吨的预期目标,棉油糖、肉蛋奶、果菜茶、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;
三是工业结构继续优化,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%以上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%以上;
四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43.2%提高至2015年的50.5%,提高了7.3个百分点,平均每年提高1.46个百分点,这是首次在五年规划期间实现了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标,在2000~2010年期间这一比重仅提高了4.4个百分点,平均每年提高0.44个百分点;
五是城镇化率从49.95%提高至56.0%,也提高6个百分点,高于4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;
六是全国各类基础设施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,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,全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明显加快。
第三,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。
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0年的89.7%提高至2015年的93%,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82.5%提高到87%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6.5%提高到40%。还提前实现了2020年的目标,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09年的9.9%,提高至2014年的15.83%。这一时期累计进入新增劳动力队伍国内培养的研究生毕业生达235万人,学成回国留学人员(绝大部分为研究生)达163万人,合计390万人,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.4年提高到13.3年,正在释放教育红利、人力资源红利;
二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,2015年达到2.1%,未能实现2.2%的预期目标。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.7件提高到6.3件,大大超过了3.3件的预期目标,全国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2.8万件增长至118.9万件,年均增速达到39.1%,正在释放技术创新红利。
第四,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。
一是耕地保有量达到18.65亿亩,高于保持在18.18亿亩约束性目标,根本扭转了自1957年以来我国最稀缺的自然资源耕地持续减少的基本趋势;
二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2%,工业用水总量开始与工业增长脱钩,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50~0.532,均实现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预期要求;
三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8.3%提高到12.0%,超过了11.4%的约束性指标,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绿色能源投资国、生产国和使用国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8.2%,超额完成了16%的约束性指标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%,超额完成了17%的约束性指标,2015年还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负增长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,化学需氧量、二氧化硫、氨氮、氮氧化物四项排放均大幅度减少,也超过了减少8%~10%的原定要求;
四是森林继续保持“双增长”态势,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.66%,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4.14亿立方米,大大超过了增加6亿立方米的原定要求,不仅增加了我国生态资本,还提高了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。
第五,人民生活持续改善。
一是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.8亿人以内,比原定13.9亿人以内的目标少了1000万人以上。人均预期寿命从74.8岁提高到76.2岁,提高了1.4岁,大大高于原定提高1岁的预期性指标。中国人口健康指标已经优于世界高人类发展(HDI)国家平均水平;
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.7%和9.6%,高于原定7%以上的预期目标,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开始缩小,2015年已经降至2.73倍。此外全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30.6%,即将进入更加富裕型(低于30%)消费结构;
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,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.8亿人,比原定3.57亿人目标多出2300万人,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。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4013万套,高于原定3600万套的约束性指标;
四是贫困人口显著减少,按现行国家扶贫标准(人均纯收入2300元,2010年不变价),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567万人减少至2015年的6000万人,减少了1亿人,平均每年减少2000万人,占全球每年需要减少5000万人的2/5。
第六,社会建设明显加强。
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全体人口,到2014年,广播节目综合覆盖人口达到97.99%;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.60%,公共电视节目3329套,高清电视频道达50个;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从1.89亿户增加至2.34亿户,相当于美国的3~4倍,占家庭总户数比重从46.40%提高到54.14%;数字电视用户从8870万户增加至1.91亿户,渗透率从46.9%提高到81.6%;全国共有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9条,完成影片订购870万场,观众共计约15亿人次;
二是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,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11052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23940亿元,年均增速为21.3%,占GDP的比重从2.75%上升至2014年的3.76%。电影票房收入从157亿元突破440亿元,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,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.36亿元,占总票房的61.58%;
三是体育健身消费成为新潮流,2014年,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,有39.9%的人有过体育消费,全年人均消费926元,仅这部分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就为1.27万亿元;
四是国内旅游人数从2010年的21亿人次增长至2015年的41亿人次,增长了95%,出境游客从5000万人次上升至突破1.2亿人次,增长了1.4倍,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最大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国家;
五是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,全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持续“双下降”,全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持续“双下降”。
第七,改革开放全面深化。十八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了15个重要领域、55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、336项改革举措;习近平总书记挂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审议90多份文件、制定出台近100项深改方案。
特别是改革商事制度,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大幅度增长,从2010年的4589万户到2015年增加至7747万户,年均增速为11.0%,创业者、企业家占总人口比例从3.42%增加至5.65%;截至2015年年底,我国商标累计申请量超过1800万件,累计注册量1200余万件,有效注册量1000余万件。如果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算起,中国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创业天堂、市场主体、有效商标注册数国家。
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,互利共赢开放格局已经形成,五年来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6200亿美元,我国累计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830亿美元;五年来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8723亿美元,完成营业额6536亿美元,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国,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,世界第一大对外承包工程国。
总体评价:
“十二五”规划完成率96分
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依据,就是具体衡量落实和执行“五年规划”的实际情况。
这里我们将国家治理目标锁定为“五年规划”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(七大目标)和具体指标(24个主要指标或28个实有指标)。这就成为评价政府履行公共服务、市场监管、社会管理、环境保护等职责的重要依据,也是作为评价国家治理绩效的客观依据。
为此,采用对可量化、可衡量、可检测指标完成率来客观地衡量,主要采用“目标实施一致性评估”方法,对“十二五”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连续多次的第三方独立评估。这里进一步以“十二五”规划《纲要》中第三章给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为依据,计算总体完成率、未完成率以及超额完成率,进行打分。
一是按24个指标计算总体完成率,有23个指标均完成,总体完成率为95.8%;只有一个指标没有完成,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了2.1%,没有实现2.2%的预期性目标。
二是按实有28个指标计算总体完成率为96.4%;其中已经超额完成或预计超额完成的指标有24个,占85.7%;完成的指标3个: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(%)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(%),森林覆盖率(%)、占10.7%;未完成的指标1个,占3.6%。
这里我们对“十二五”规划执行情况与“十一五”规划执行情况相比较:
一是“十二五”规划总体完成率最高,“十一五”为86.4%,“十二五”为96.4%;
二是“十二五”超额完成率最高,“十一五”为62.5%,“十二五”为85.7%。
实证研究表明:“十二五”规划所规定的七大目标圆满完成;“十二五”规划所列出的24个量化指标,总体完成率高达96分左右,只有一个指标没有完成,明显高于“十一五”规划的总体完成率(为86.4分)。
这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绩效在实践中会不断提高、不断改善。同时也表明,在设计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和指标时,不仅应充分考虑到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、不确定性,而且应当务实充分留有余地,是比较科学的、相当专业的。从哲学意义上看,总体完成率的高低也反映了主观与客观、目标与执行之间的相对一致性,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国家治理学习曲线,在学中干,在干中学,才能越做越好。LW
刊于《瞭望》2016年第9期,三大智库评估“十二五”报道;原文请点击【阅读原文】
☞ 图解丨60年回顾:十二个“五年计划”,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变革?
转发请注明【来自瞭望微信】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 下载瞭望客户端
更多精彩,请订阅《瞭望》新闻周刊